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我国企业积极投身海外投资活动,投资规模持续攀升。然而,海外投资活动并非一帆风顺,充斥各类复杂风险与挑战。本系列跨境重组文章就企业出海后可能遇到的困境及债务重组方式、相关国家地区债务重组制度等进行概要介绍,以期为中国企业的出海布局与投资决策、跨境投后管理、集团境内外业务板块优化重组、境外问题企业及资产处置、跨境参与债务重组等事项提供助力和参考。
本文对出海可能涉及的困境及成因进行初步探讨,并就跨境重组处置模式进行概述介绍。
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现状
在当今全球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我国企业踊跃投身海外投资浪潮,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影响力正不断扩大。
1. 投资金额
依据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10-202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整体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波动回升的态势。其中,202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1,772.9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11.4%,位列全球第三。自2012年起,我国已连续12年位列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三。[1]
图1:2010-202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情况
截至2023年底,我国3.1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共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4.8万家,分布在全球189个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29,554亿美元,占全球投资份额的6.7%,仅次于美国(9.4万亿美元)、荷兰(3.4万亿美元);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近9万亿美元。[2]
图2:2010-202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出海企业面临的外部投资环境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全球地缘政治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已经对全球经济以及国际投资环境都造成了显著影响,海外投资风险日益攀升。究其要因,一是部分国家对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带有歧视性态度,设置诸多不合理的准入门槛与限制条件,影响正常投资进程;二是以俄乌冲突、中东局势为代表的地缘政治风险较高;三是疫情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市场消费能力受限,企业产品销售与业务拓展难度增加;四是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各类贸易壁垒与政策变动频繁,严重影响企业海外投资的预期收益。
2. 投资国家(地区)分布
据统计,截至2023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近九成分布在发展中经济体,主要分布在我国香港、东盟等;发达经济体[3]的直接投资存量占比为10.5%,其中,欧盟投资占比33.1%,美国投资占比27%。[4]
图3:2023年末我国对经济体直接投资存量构成情况
相对而言,发展中经济体政治稳定性相对较弱,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且结构不够成熟,抗风险能力较差,法律体系可能不够健全,意味着我国企业面临相对更高的投资风险。
3. 投资主体构成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在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的26,315.8亿美元中,国有企业占52.2%,非国有企业占47.8%。非国有企业海外投资存量占比自2010年的33.8%已攀升至2023年的47.8%,日益在海外投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
图4:2023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构成情况
二者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功能,共同推动我国对外投资规模增长。国有企业依托雄厚的资金实力、技术优势以及国家战略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等重大项目上担当主力,尤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规模逐年增加。民营企业则凭借其灵活的经营机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跨境电商、制造业海外布局等领域表现活跃。
4. 投资模式
我国企业跨境投资的形式上看,主要分为绿地投资和投资并购。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并购金额自2016年达到顶峰1,353.3亿美元后,到2023年已萎缩至205.7亿美元。[6]由此看出,绿地投资比重逐渐上升,而投资并购则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例如,随着欧盟对外商投资审查的收紧,绿地投资已成为我国企业对欧投资的绝对主流模式,占比从2017年的2%激增到2023年的78%,尤其在新能源汽车与电池领域。[7]
图5:2010-202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并购金额情况
二、海外投资困境及成因
1. 概况
在出海投资的热潮下,部分企业的海外经营状况不容乐观,例如因对海外市场调研不足、东道国政策变动及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导致投资项目难以达到预期收益,产生亏损,甚至陷入经营困境、资金链断裂等危机。据统计,2023年境外投资企业有三成企业处于经营亏损状态。[8]总体来看,出海企业海外投资损失呈现出以下特点:
(1)损失规模扩大化
随着出海企业数量增多以及投资规模持续攀升,以及海外投资风险上升,投资失败所造成的损失金额逐渐扩大。
(2)地域集中性特征明显
从地区分布来看,亚洲和非洲等发展中经济体集中区域成为投资受损高发地。如东南亚新兴市场,尽管经济增长迅速且人口红利显著,但政治体制多元且稳定性参差不齐,可能导致经济政策的频繁变动。非洲地区则更多体现出政治动荡和地区安全事件频发,社会稳定性挑战更为突出。
(3)行业特定性损失突出
在行业维度上,矿石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的海外投资损失尤为显著。资源开发行业因其高度依赖于资源储量的评估及当地资源政策的稳定性,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海外投资亦往往与东道国政府政策规划和财政状况紧密相关。
2. 具体成因
出海企业境外投资困境,具体成因可归结为内部和外部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外部因素
政治风险
经济风险
其他风险
(2)内部因素
战略决策
运营管理

[1] 参见《202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编,P6-P8。
[2] 参见《202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编,P17-P18。
[3]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标准,发达经济体包括欧盟、欧洲其他国家、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百慕大群岛、以色列、日本、韩国、新西兰。
[4] 参见《202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编,P20-P21。
[5] 《202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编,P27。
[6] 参见《202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编,P20-P21。
[7] 《中国企业在欧盟发展报告2024/2025》,欧盟中国商会编,P9。
[8] 《202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编,P11。
来源:金杜研究院,https://www.kwm.com/cn/zh/home.html
作者:
- 唐逸韵,金杜律师事务所、“一带一路”国际法律业务部合伙人;业务领域:跨境投资及战略并购、债务重组及司法重整、产业重组整合、国企治理合规、金融机构化险投资、地方政府化债及履职合规,联系方式:tangyiyun@cn.kwm.com
- 王晓辉,金杜律师事务所、“一带一路”国际法律业务部律师助理
特别声明:本篇文章的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与交流,不代表金杜律师事务所的法律意见以及对法律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