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发布公告,对中国深圳的某商标服务商及其关联企业实施制裁,一次性撤销并作废与该公司相关的52,000多件商标申请和注册。这些商标大多用于美国亚马逊平台备案,大批中国跨境卖家受到影响。
USPTO调查发现,该商标服务商存在一系列严重违规操作,在未获得美国律师执业资格的情况下,违规为他人提交商标申请文件。据报导,为了掩盖这一行为,该商标服务商与美国持牌律师合作后,滥用其执业资质,伪造律师电子签名;在商标文件签署环节,多次冒用他人名义;提交的商标使用证据也是虚假的,通过数字篡改或模拟样本,虚构商标使用情况;还滥用USPTO.gov账户,进行大规模的违规申请操作。
事实上,这次制裁早有预兆。2022年9月,USPTO首次向涉事公司发布《说明理由令》,锁定超1.3万件商标申请,指控其伪造律师签名、提交虚假使用证据、滥用账户等违规行为。2023年11月,USPTO再发布《补充说明理由令》,将调查范围从1.3万件扩展至5.3万件商标 ,新增注册后维护、续展等环节的违规行为。2025年2月24日,USPTO发布《补充说明理由令及拟重新考虑注册决定的通知》,正式宣布拟撤销约4.2万件商标 ,并设定3月26日为最后答辩期限, 未合规商标将进入“三阶段死亡程序”(终止、撤销、注销)。2025年7月28日,USPTO发布《重新考虑注册决定的命令》,正式启动撤销程序,宣告撤销与涉案机构相关的4.2万件已注册商标,并恢复为待审状态 。直至8月6日,USPTO发布《最终制裁令》,将撤销范围扩大到52,000多件商标,涵盖正在审查、已注册以及部分已续展的商标记录。
此次被撤销的商标大多用于美国亚马逊平台备案,商标被注销后,相关卖家在亚马逊平台的备案资质同步失效。这意味着卖家的品牌旗舰店、A+页面、视频功能等将全部下线;侵权投诉、跟卖维权等手段也无法使用;平台还可能因品牌资质缺失限制或下架商品,部分站点甚至可能直接冻结Listing。
大成上海办公室的陈立彤律师(中国律师及美国纽约州律师)建议:面对此类跨境商标相关的危机,中国企业可从危机应对、风险防控两方面系统性发力,结合跨境业务特点针对性行动:
一、危机管理:快速响应,减少连锁损失
(一)精准核查,锁定核心影响范围
第一时间梳理与涉事主体(如该商标服务商及关联企业)的合作链路:是否通过其代理商标申请、备案,或商标权与该公司存在关联(如授权、共有等)。通过USPTO官网、代理机构调取商标注册号、申请日期等信息,明确自身受影响商标清单,避免遗漏隐性关联商标(如子公司、合作品牌的商标)。
(二)分层应对,优先保住核心业务
对亚马逊等平台备案的关键商标(如主力销售品类的品牌商标),若被撤销,立即通过平台合规渠道提交申诉:补充原始申请材料(如设计原稿、使用证据)、证明商标独立使用权(如与SG的服务合同、授权终止协议等),同时联系平台客户经理说明情况,争取暂缓下架、限制流量的缓冲期。
对非核心商标(如备用品牌、边缘品类商标),评估恢复成本与业务价值,若恢复难度大,可优先放弃,集中资源保住核心商标。
(三)替代方案,降低业务中断风险
若核心商标短期无法恢复,可临时启用备用品牌(需提前完成合规注册),或通过“品牌授权”方式与未受影响的合规企业合作(如关联公司、长期合作的合规品牌方),确保亚马逊店铺不因商标问题暂停销售;同时通过邮件、平台消息向客户说明品牌调整原因,减少用户流失。
二、风险防控:长期布局,筑牢合规根基
(一)商标全链路“去中介依赖”,掌握自主权
避免将商标申请、维护等核心环节完全委托单一代理机构,尤其是对“批量代理”“低价快审”的机构保持警惕。选择资质透明(如USPTO备案代理、有跨境商标服务资质)的正规机构,且需签订明确的权责协议(如代理失误导致损失的赔偿条款)。
自主掌握商标权归属:确保商标申请人、权利人是企业自身(或控股子公司),避免通过代理机构“代持”商标,杜绝因代理机构合规问题导致商标被连带撤销。
(二)建立商标“动态合规库”,提前排查风险
定期(建议每季度)对全量商标进行合规体检:核查商标状态(USPTO是否有异议、撤销公示)、使用证据留存(如在美国的销售记录、广告投放截图、产品包装照片等,需保留至少3年)、分类是否与实际业务匹配(避免“恶意抢注”非经营品类商标,减少被质疑的风险)。
关注目标市场监管动态:通过USPTO官网、行业协会(如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协会)、专业律所订阅政策更新,尤其是美国对“商标恶意申请”“代理机构合规”的监管重点(如近年USPTO对“批量低质商标申请”的打击趋势),提前调整策略(如减少非必要的防御性商标申请)。
(三)构建“多元知识产权护城河”,降低单一风险
除商标外,同步布局其他知识产权:如产品设计申请外观专利、核心技术申请发明专利,形成“商标+专利”的组合保护,即使商标短期受影响,也可通过专利维权保住市场份额。
分散目标市场:除美国外,同步开拓欧洲、东南亚等市场,提前完成当地商标注册(如欧盟商标、东南亚国家联盟商标),避免单一市场风险对整体业务的冲击。
三、行业协同:抱团应对,提升抗风险能力
中小跨境卖家可通过行业协会(如各地跨境电子商务商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互通代理机构合规情况、监管政策变化;也可联合组建“知识产权互助联盟”,共同聘请专业律所(有USPTO诉讼经验),降低单个企业的维权成本。若涉及大面积行业性制裁,可通过协会向中国相关部门(如商务部、知识产权局)反馈,推动通过双边协商机制解决合规争议。
总之,跨境企业的危机管理需“快速止损”与“长效防控”结合,核心是将知识产权从“代理依赖”转向“自主掌控”,同时通过多元布局与行业协同,提升应对跨境监管风险的韧性。
(原标题:美国专利商标局一次作废超5.2万商标,大批中国卖家受影响!中美律师支招破局)
来源:合规
作者:陈立彤,大成上海办公室高级合伙人、中国律师及美国纽约州律师、香港国际仲裁中心仲裁员、新加坡调解中心调解员;执业范围:国际仲裁、争议解决、合规事务;联系方式:13501872121(微信同号)、henry.chen@denton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