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妍:新加坡AI专利新发展:从数学方法到技术方案的突破_贸法通

刘妍:新加坡AI专利新发展:从数学方法到技术方案的突破

发布日期:2025-09-28
字体:
分享到:
文章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带动了AI相关专利申请数量的显著增长。然而,AI通常利用计算模型和算法来执行各种任务—这些计算模型和算法属于数学方法的范畴—而数学方法本身是在新加坡是属于不被专利保护的客体。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新加坡知识产权局(IPOS)于2024年10月发布了《AI相关专利申请补充审查指南》(下称“指南”)。该指南旨在为AI相关发明申请提供更加明确的法律框架,帮助申请人理解何种AI创新能够获得专利保护。

一、AI相关发明的三步判断法

根据指南,审查员会通过三步法判断AI相关专利是否符合可专利性要求:

第一步:解释权利要求

审查员首先会明确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理解发明人希望保护的技术内容。这一步是专利审查的基础。

第二步:确定实际贡献

在专利审查中,“实际贡献”是核心。审查员会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 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
  • 发明的工作原理
  • 发明带来的技术效果

第三步:判断是否属于不可专利客体

如果发明的实际贡献完全落入不可专利客体,例如纯数学方法或商业方法,则即使申请形式再复杂,也不会被授予专利。

二、“重实质而非形式”:AI专利审查的核心思路

补充指南第7段要求审查员应结合所要解决的问题、发明/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其优势来进行判断实际贡献. 指南明确强调,审查员在判断可专利性时,应当重实质、轻形式。

换句话说,无论权利要求是以计算机实现的方法、计算机程序产品还是服务器的形式撰写,只要实际贡献相同,就会被视为具有相同的技术实质,不会因为撰写形式不同而影响专利授权可能性。

三、解决特定问题的AI发明,更可能获专利

指南特别指出,如果AI发明解决了特定技术问题,而非通用性问题,则更可能被认定为可专利。

(一)可能获专利的情形

例如,使用AI预测钢材的抗拉强度。该发明针对冶金行业的特定技术问题,算法的实际贡献不只是数学计算,而是提高了材料性能评估的精度,因此更可能获得专利授权。

(二)难以获专利的情形

相比之下,如果AI的作用只是优化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且该优化可应用于任意技术领域,则被视为过于通用,通常难以满足可专利性要求。

四、商业方法的AI应用仍需谨慎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AI发明解决了具体问题,如果该问题本质上属于商业方法,仍可能不具备可专利性。例如,利用AI推导股票交易策略,虽然问题看似具体,但由于涉及的仍是纯商业决策,通常不会被授予专利。除非该AI方案在商业方法之外,还对计算效率、硬件性能或数据处理能力等技术领域作出了实质性改进,否则仍难以通过审查。

五、AI专利还需满足“充分公开”要求

除了可专利性之外,指南还强调AI专利必须满足充分公开的要求。

具体来说,说明书应清楚、完整地描述发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该技术方案。

对于涉及训练数据集的AI发明,是否需要公开训练数据的特征取决于权利要求:

  • 如果权利要求依赖于特定数据特征,必须充分披露;
  • 如果特征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则可以不强制公开。
  • 这一要求与中国、欧洲等主要司法管辖区的规定基本一致。

六、总结与建议

新加坡的AI专利审查正在逐步趋向成熟和透明。补充指南为AI相关申请人提供了三点重要启示:

  • 超越数学方法和商业模式:AI发明必须在技术领域提供实质性贡献;
  • 解决特定技术问题:针对行业痛点的AI应用更可能获得专利;
  • 确保充分公开:技术细节描述越清晰,授权成功率越高。

在实践中,企业在准备AI专利申请时,建议:

  • 强调AI与硬件、系统或具体应用场景的技术关联;
  • 突出AI带来的性能改进或可靠性提升;
  • 提前规划说明书,满足充分公开的要求。

来源:IPRdaily

作者:刘妍,Viering, Jentschura & Partner LLP (VJP LLP) 新加坡所,合伙人;业务领域:专利撰写与申请、自由实施(FTO)调查、专利无效与侵权分析、以及跨国知识产权资产管理;邮件:liuyan@vip.com.sg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

免责声明及版权等信息,请查看此处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