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贸易的浪潮中,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隐形防线。这类兼具民用与军事潜力的敏感物项,既是民用工业的“螺丝钉”,也可能成为军事冲突杀伤武器,若流向不当将威胁全球安全。随着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中国海关监管持续升级,企业需以合规为基石,筑牢风险防控体系。
一、两用物项是民用与军事的双刃剑
两用物项指可用于民用和军事领域的货物、技术及服务,包括核材料、化学毒剂、生物病原体、导弹部件、高精度机床等传统品类,以及量子计算设备、EUV 光刻机、人工智能算法、高超音速材料等新兴技术。其双重属性要求出口企业严格遵守管制规则,避免技术滥用。
二、海关监管全链条立体化管控
(一)动态更新管制清单
2023-2025年《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许可证管理目录》持续优化,重点强化对半导体制造设备(如先进光刻技术)、量子信息技术、高超音速飞行器材料的管控,并细化合成生物学设备的出口限制。企业需逐项核验出口物项是否落入目录,无证或证货不符将面临没收货物、高额罚款及刑事责任。
(二)全流程监管机制
1.智能布控与精准查验
海关依托大数据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对流向敏感地区、申报模糊或高价值物项实施高频查验,结合实验室检测鉴别技术参数。例如,对芯片制造用稀有气体提纯技术,需提供完整技术参数证明。
2.最终用户核查
要求出口商提供最终用户声明,并通过国际合作核实用途真实性。若发现违规,将列入管控名单,禁止相关交易。
3.内部合规体系(ICP)
企业需建立涵盖风险筛查、流程管控、员工培训的合规机制。海关在执法中,将企业是否建立并有效运行健全的出口管制内部合规体系(ICP)作为衡量其主观过错程度、决定处罚轻重的重要考量因素 。拥有认证有效的ICP企业在面临问题时可能获得更有利的处理。
三、企业应构建合规防御体系
(一)组织与制度建设
- 顶层推动:设立专职合规官(ECO),直接向高管汇报,确保独立性、直接性与资源支持。
- 风险筛查:建立基于最新管制《目录》和出口管制分类编码的筛查机制,对产品、客户、地区进行全维度风险评估,特别关注实体清单企业及中间商。
(二)全流程管控
1.合同与订单管理
合同需包含合规条款、最终用途承诺及审计权,订单评审嵌入合规审查,确保从源头把控风险。
2.许可证与物流管理
建立许可证申请、使用追踪机制,确保报关信息与实物一致。物流环节需配合海关查验,留存相关文件至少5年。
3.视同出口管控
外籍员工接触技术、向外资企业转让技术等行为均需申请许可,避免因“视同出口”违规。
(三)能力提升与持续改进
- 培训与文化:分层级开展场景化培训,覆盖销售、研发等关键岗位,营造全员合规文化。
- 审计与外部资源:每年至少一次内部审计,借助专业机构评估合规漏洞。通过海关、商务部、行业协会获取政策动态,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
四、海关执法:技术赋能与国际协作
海关通过整合企业申报数据、贸易链信息,构建“企业风险画像”,实现精准布控。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例如与境外机构联合核查最终用户,打击违规转口。对于提供虚假文件、规避许可等行为,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实施联合惩戒。
五、典型案例剖析
2022至2023年间,某公司以一般贸易方式多批次出口无人机,货值达95万美元,申报的商品编码有8802200000、8806249090、8806949090等。经查,上述无人机实际商品编码均应为8806249010,属于两用物项管制商品,因未申领《两用物项和技术出口许可证》,其行为违反海关监管规定,干扰国家许可证件管理,最终企业遭重罚,信用严重受损。无人机续航超30分钟即属两用物项管制范围,商品编码错报将面临最高10倍罚款、停业整顿甚至资格吊销,特别是信用污点足以摧毁跨境贸易根基。
此案凸显两用物项合规已从“单点防控”转向“全链条治理”。企业需将合规嵌入业务全流程:每季度更新管制目录数据库,把 ECCN 编码培训设为新员工必修课,确保全员掌握最新要求;针对海关大数据画像中的高风险指标,建立内部风险预警模型,提前48小时启动人工复核。通过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的转型。
近期海关总署发布2025年第123号公告,对海关有证据表明出口货物可能属于出口管制范围的,向出口货物发货人制发《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海关质疑通知书》,进一步优化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海关质疑工作。
在全球供应链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两用物项管制既是国家安全的 “防火墙”,也是企业国际化的“通行证”。企业需以法规为纲,以技术为翼,构建覆盖全链条的合规体系,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同时,赢得国际市场信任。
来源:欣海关务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