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对于ESG的日益关注正在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制定关于供应链ESG管理的立法,其目标是使越来越多的公司在从事采购活动时能够对保障必要的人权和环境标准负起应有的责任。在此背景下,德国关于《供应链企业尽职调查法案》(“《供应链法》”)于2023年1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该法案对于从事对德出口贸易的中国广大供应商而言关联紧密且具有重要的意义。
01、德国《供应链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要求达到门槛标准的德国公司持续性地分析并报告其自身业务以及整个供应链中与特定的人权和环境标准相关的合规情况。该法案的主管部门是德国联邦经济和出口管制办公室(Bundesamt Für Wirtschaft und Ausfuhrkontrolle,BAFA)。
-
适用的德国公司门槛标准:在德国拥有超过3000名员工的公司;从2024年1月1日起将扩展至在德国拥有超过1000名员工的公司。前述门槛标准均不限行业。
02、对哪些中国公司有重大影响?
-
首当其冲的是从事对德出口贸易的中国供应商。在《供应链法》的要求下,德国客户有义务对整个供应链(包括直接供应商和间接供应商)进行尽职调查,评估与其合作的供应商是否符合《供应链法》的要求,并就不合规情形采取相应的救济措施。据统计,2015年起中国已成为德国最大进口来源国,2021年德国自华进口1417亿欧元,比2020年增长20.8% [1]。因此,我们预计有相当数量的中国企业将受到德国《供应链法》的重大影响。
-
其次,德国公司的中国子公司也将受到重大影响。我们预计这将适用于许多在中国的大型德国跨国公司。根据《供应链法》,德国公司应将该法案的要求应用于其自身业务,包括受德国母公司决定性影响的外国子公司的业务。
03、《供应链法》对德国公司尽职调查义务的要求?
-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
任命合规负责人
-
定期进行风险分析
-
发布人权政策声明
-
在自身业务领域和对直接供应商建立预防措施
-
对违反《供应链法》的情况采取补救措施
-
建立投诉机制
-
对间接供应商实施尽职调查
-
记录并报告尽职调查义务的履行情况
在上述义务中,与中国供应商关系最为紧密的主要包括:
1. 针对作为直接供应商的中国企业
风险分析,德国客户将:
识别供应商的业务运营中是否存在违反特定的人权和环境标准的情况;评估已识别的不合规情况的风险等级;向内部相关决策者(如董事会或采购部门负责人)汇报风险分析结果。
定期风险分析:至少一年一次。临时风险分析:当预期供应链的人权和环境风险情况可能发生重大变化时(如拟推出新产品、新项目或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时)。
预防措施,德国客户将:
在选择直接供应商时考虑该供应商的人权和环境风险情况;在与直接供应商的合同中加入特定的人权和环境合规要求以及控制机制;对直接供应商进行培训。
预防措施的定期审查:至少一年一次。临时审查:当预期供应链的人权和环境风险情况可能发生重大变化时(如拟推出新产品、新项目或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时)。
补救措施,德国客户将:
与供应商共同制定和实施关于消除或最小化不合规情况的行动方案和具体时间表;通过行业标准或行业行动增加对供应商的影响力;临时中止与相关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在最严重的情况下终止与相关供应商的合作关系。
补救措施的定期审查:至少一年一次。临时审查:当预期供应链的人权和环境风险情况可能发生重大变化时(如拟推出新产品、新项目或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时)。
2. 针对作为间接供应商的中国企业
只有当有实际迹象表明间接供应商可能存在违反特定的人权和环境标准的情况下,才触发德国公司的尽职调查义务:风险分析和补救措施(具体要求如上文介绍)。
04、《供应链法》下需要满足的人权和环境标准?
1. 人权相关标准:
-
不得雇佣童工
-
不得使用奴役
-
不得强迫劳动
-
遵守有关安全工作的最低标准
-
工会自由
-
不得歧视
-
向员工支付足够的报酬(即满足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
无严重违反环境法的行为
-
不得强行收回或非法侵占土地
-
不得使用不道德的安保服务(即不使用酷刑)
2. 环境相关标准:
-
不得生产、使用和分离《水俣公约》或《斯德哥尔摩公约》禁止的汞和其他特定化学品
-
符合《斯德哥尔摩公约》的废物处理标准
-
禁止违反《巴塞尔公约》进出口废物
05、德国公司为何有动力贯彻落实《供应链法》的要求?
若任何达到门槛标准的德国公司违反《供应链法》下的尽职调查义务,则可能面临罚款、禁止参与公共合同招标和被提起诉讼的严重后果。
-
罚款:《供应链法》规定单次违规的最高罚款金额为80万欧元。但是对于年营业额超过4亿欧元的公司,单次违规的最高罚款金额为其全球年营业额的2%。
-
公共合同:如果上述罚款金额累计超过17.5万欧元,则受处罚的公司将最多三年不得参与公共合同招标。
-
诉讼:虽然违反《供应链法》的行为不会直接触发民事赔偿责任,但若有任何人主张其受《供应链法》保护的权益遭受严重侵害,其有权委托在德国的工会和非政府组织在德国对相关公司提起诉讼。
06、中国供应商应如何妥善应对?
-
主动审查和分析您自身和您的上游供应商在业务运营中对特定的人权和环境标准的遵守情况;如存在不合规的情况,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做到知己知彼,从而在满足德国客户尽职调查要求时掌握主动权。金杜团队能够协助您和您的上游供应商进行必要的合规体检,出具核查报告,并建议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如涉及)行动方案和时间表。
-
积极应对德国客户对您进行的尽职调查。金杜团队能够在这方面提供协助,包括协助您与德国客户沟通尽职调查需求;协助您准备和整理相关尽职调查资料、答复尽职调查问题;协助您审查德国客户提出的补救措施(如涉及)行动方案和时间表并提供咨询意见等。
-
审慎关注德国客户可能在供应商合同中加入的关于遵守《供应链法》以及不合规情况下的违约责任的条款和机制,最大限度确保合同关系的稳定性。金杜团队能够协助您准备、谈判和修订相关条款和机制。
-
准备一份为您的德国客户量身定制的《供应链法》合规文件,包括可持续供应链行为准则、人权政策声明等。金杜团队能够协助您准备此类文件,有助于您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德国客户的认可,并使得他们能够向主管部门表明其已经进行了认真、独立的审查。
-
审慎关注在配合德国客户遵守《供应链法》的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数据跨境传输合规风险。在目前各国主管部门都高度重视跨境数据传输安全的环境下,金杜团队也能在这方面为您提供合规咨询,为您的业务保驾护航。
脚注:[1] 数据来源: http://de.mofcom.gov.cn/article/jjzx/202202/20220203282440.shtml
来源:金杜律师事务所,原标题:德国《供应链法》速递
作者:
- 俞珍珍,北京,公司治理/投资,yuzhenzhen@cn.kwm.com
- 吴青,广州,环境,wuqing@cn.kwm.com
- 刘婷,深圳,环境/劳动,liuting@cn.kwm.com
- 梁燕玲,北京,劳动,linda.liang@cn.kwm.com
- 吕膺昊,北京,融资,lvyinghao@cn.kwm.com
- 朱媛媛,北京,合规,zhuyuanyuan@cn.kwm.com
- 马笑匀,南京,公司治理/投资,maxiaoyun@cn.kwm.com